这几年合成生物学创新、创业正当时!不管是政策引导、技术相对展露头角,还是资本在涌进合成生物行业,都给行业带来利好。
在一波波的融资好消息传来之际,合成生物学网发现很少人去点出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国内技术型创业的企业更加不愿意去撕破这脸面。
或者碍于面子、或者碍于对未来还有期待,太多的失败者不敢出来说话!
但是,作为创业者团队,我们应该从他山中找经验,更好的避坑!
我们今天看看国内一个曾经的“明星创业”技术型合成生物企业的“升”与“落”。希望能给各位带来更多的启发!
“明星”合成生物企业的一朝陨落故事
合成生物学网梳理发现作为一家曾备受关注的合成生物学创新企业,中科碳元(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碳元”)创立于2021年,拥有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良好背书。
但是,中科碳元不到三年时间,就经历了:合伙创立--数千万元融资(高光时刻)--纠纷诉讼。
“(公司所在研发中心大楼)不久前还出现在《新闻联播》里,我们(公司)曾经是这栋楼里最耀眼的明星,我和戴俊彪也曾是最值得期待的组合。”中科碳元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逸东感慨道,他的公司正是在研发、管理以及资本的配合方面出现问题,最终导致折戟。
2023年11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确实提到,深圳市光明区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开创“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原始创新策源地,辐射湾区乃至全国。
报道中虽未提到中科碳元公司,但播报和画面中重点提及的“产学研一体化”试验基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楼,正是中科碳元公司所在地。
仅仅过去几天,由于陈逸东与其合作伙伴,也是其高中同学戴俊彪之间的股权、经营理念等方面纠纷,二人一手创立的中科碳元正在经历一场诉讼,整个企业迅速进入破产清算边缘。
启信宝数据显示,中科碳元注册资本125万元,实缴资本30万元,(陈逸东称实缴资本为90万元资金以及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知识产权),陈逸东、戴俊彪、中科院三方为原始股东。
(来源 启信宝截图)
2021年8 月 12 日,DNA 数据存储技术开发企业“中科碳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中科天使、常见投资、沸腾创投跟投。完成天使轮投资企业股权稀释后,陈、戴二人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34%和39.66%。
但好景不长,2023年12月5日,中科碳元新增一则法律诉讼,首次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10.16万元。
陈逸东告诉观察者网,这起诉讼后续涉及的金额远不止这些,大概率将因二人之间产生的重大分歧,触发天使轮投资时与投资人签署的回购协议,最后赔偿金额难以想象,即便将其一手创立的公司破产清算之后,还要额外出资进行补偿。
想要避免这笔赔偿金额,陈逸东几乎只能选择“净身出户”,“这也是以戴俊彪为首的其他股东会成员一致向我开出的条件。”
有资深投资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者网,其所在行业选中高科技领域创业公司投资时,出于投资回报率考量,的确会向掌握核心资源的研发负责人要求,以剔除包括创业元老在内的“无关人员”股权作为私下协议。
原因何在?过度依赖研发?忽视管理?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中科院及农科院的戴俊彪教授学术成就造诣非凡,有“生命密码编写者”的美誉。
据知情人士介绍,国内一些合成生物学相关的研发评选活动时常邀请其为评委,甚至不少研究课题的经费审批,都需要戴俊彪点头。
在其主导的研究项目中,戴俊彪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向来说一不二,鲜有人可以对他的话提出质疑。
“或许是习惯使然,他在企业管理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这也跟我这些年的态度有关。”陈逸东表示,作为高中同学,守望相助了三十余年的两人此前一直配合默契,当初为了在给企业打响名声、获取政府补贴、吸引投资人、提高企业估值等方面获取便利,陈逸东当初有意将戴俊彪推到台前,甚至主动将自己的部分股权转让给戴俊彪代持,让后者成为企业大股东,同样为日后二人决裂埋下隐患。
有资深律师告诉观察者网,二人尽管私下签署了委托代持及一致行动人协议,但这样的协议只能在二人之间生效,并不影响戴俊彪行使其大股东权力。
引入天使轮投资之后,陈逸东明面上的股权占比已经被稀释至1/3以下。这意味着,依据《公司法》,戴俊彪联合中科院、新投资人等持有的股权,已然可以绕过陈逸东行使任何董事会和股东会决议,包括取代其董事长、法人、CEO等职权。
此外陈逸东认为,国内包括合成生物学在内的研究领域过于重视研发人才,而忽视管理等其他方面人才,又缺乏契约精神,是包括中科碳元在内的众多初创公司在研发成果面临市场端转化时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戴俊彪性格的确相当强硬,因为在行业内学术地位足够高,也很少有人敢于反驳他的想法,类似案例出现在他的身上不足为奇。”另一位戴俊彪曾经的合作者向观察者网表示。
不过她也指出,与之学术地位相当,甚至远远不及其的研发团队几乎都存在这一问题,万事由导师一言堂,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幅提升研究效率,且这也是其在某一领域内绝对自信的体现。“且大多科研人员对于企业管理不在行,也压根不感兴趣,只要控制好情绪的边界,不被投资人或身边其他相关人员利诱,对于成果落地及企业的商业化运营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在她看来,国内合成生物学本就起步较晚,底层技术几乎都来自于国外,目前仍在学术研发领域赶超阶段,面向市场端的商业化落地较少是自然之理。
是个例?还是普遍问题?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祁庆生教授同样认为,初创公司商业化失败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到某一个人身上。基于个人性格方面、成长环境、工作环境方面等偶然因素,并非普遍存在。祁庆生向观察者网介绍称。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