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书画鉴藏家颜明先生策展,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主办、上海华艺空间承办、上海市宝山区颜子文化研究会协办的“翰墨流芳——徐伯清、徐世平书画展”将于2024年8月10日14点在上海黄浦区北京东路270号中一大楼2F隆重开幕。展览展出书法家徐伯清先生及其子徐世平创作于各时期的50件书画作品,旨在宣传和纪念二人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和贡献。展览将持续到8月20日。
徐伯清先生(1926—2010年),浙江温州人,生前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艺术家协会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自小得到张大千的关心和指点,6岁学写大字,14岁到上海求学,19岁进入上海美专学习,得到了吴湖帆、谢稚柳等名师的指教。他练习书法勤奋,每天伏案挥毫10小时,曾用蝇头小楷抄录200余万字的《宋人轶事汇编》,谢稚柳赞为“有六朝人笔意”。他在颜体基础上,临习褚遂良和“瘦金体”,吴湖帆赞曰:“今人学书之用力,无出其右者。”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徐先生在豫园书画楼从事书法创作活动,因学贯古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即“徐体”,享誉国内外。其书作尤其以小楷为成就最高,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推其为“当代华夏第一”。
徐先生同时也积极投身书法教育和普及工作,曾著《儿童学书法》,首印七万册,不断再版,影响了几代人。七十年代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常用字字帖》,印数达到450万册,其中草书部分五千字就由徐先生所写。他一生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桃李满天下,很多已成书坛的中坚力量,如浙江书协名誉主席鲍贤伦、上海书协副主席吴建贤、戴小京等。
徐伯清之子徐世平(1952年6月14日—2024年5月17日),幼承家学,自7岁起学习小楷、汉隶,后随应野平学习山水。又得以游于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刘海粟等名家门下,耳濡目染。由此,徐世平书画皆擅,年轻时就勤奋练习,下了巨大的功夫。他传统功力深厚的同时,又能博采众长,融为自己的独特风格。1983年,31岁的徐世平只身前往美国,拜访旅美华人大收藏家王己千先生,后得以随其左右,直至其去世。王己千藏品之丰、之精,让徐世平叹为观止。而他得到王己千的允许,可以临摹其收藏的任何一幅古字画。经过专注临摹的艰苦努力,徐世平的鉴赏眼力突飞猛进,后来逐步收藏中国书画,倍受王己千赞赏。徐世平常往来于上海和纽约,不时购藏一些佳作。另外他也没有放下画笔,希望能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传统绘画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点。
本次展览展出了徐氏父子各时期、各阶段的50件代表作,其中还包括徐世平11岁的习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他们父子二人对书法的真挚热情,也体现了他们扎根传统,既往创新的艺术成就。
序言一
——记我的老师徐伯清先生
时间如白驹过隙,比我大两岁的徐世平兄,在一个月前突然离开了人世。我们多年以来常常相聚、相会,近来他的英容笑貌仍时时在我眼前。他为我画的那幅“没骨荷花”图,以及他邀请我到他家欣赏他收藏高克恭《山水图卷》并高兴介绍时兴奋的情景,一幕幕又显现在我的眼前……73岁,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对当今来说,世平兄离开得还是太早了些,留下的只有遗憾了。徐世平是我的老师徐伯清先生唯一的儿子,我与他是在老师家里认识的,回想起来,已经整整60年了。
1964年,我住在嵩山路88号,我和父母住三楼,祖父、祖母住二楼。一天,祖父叫我下楼,我见到了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长得高大又很文气的叔叔。祖父告诉我:“他叫徐伯清,你要叫他徐老师。从今天起,你就跟着他写书法啦!”又摸着我的头,用一句浓浓的吴语说:“不可以拆莱芜的孃。”(我小时候做事很马虎)。我当时只是点点头,叫了声:“徐老师好!”这就拜了徐老师为师了!那时我虚岁11。
自那以后,我每个星期六晚上,都会去徐老师的家,跟他学习书法。徐老师家住皋兰路,二楼一间不大的屋子,朝南有一个阳台。家中墙上挂满了字画,桌子上、床上都堆着东西,看上去很拥挤。我每次去,都会见到不同的人,有老者前辈,也有年轻人,与老师谈的都是与字画有关的事情。
徐老师对我的要求很高,但并不严格。刚开始,他让我学写他的隶书,8公分左右的大字,要求我每天写2000个。但我从来没有完成过他交代的作业,平均每天只能写1300到1500左右。我每周拿着厚厚一叠的习作给徐老师看,听他指点,但徐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我没能每天写满2000个字而批评过我。
这样风雨无阻的写了两年多,其间徐老师还让我临摹过孙过庭的草书。虽然我未能完成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慢慢的已经为我的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这样不算认真的听徐老师指教书法的日子,忽然被一场社会动荡给打破了。那时文革开始,我家突然被抄家,我也成了“地主家的小崽子”,出门就遭受各种围攻。由此我也无法继续学习,连徐老师都不敢见面了。我祖父、祖母也都在此期间离开了我。
直到1975年夏日的一天晚上,好久不见的徐老师来到我家,见到我就问:“你还在写字吗?”我很感动,也有些内疚。毕竟那么久,我没能去看望老师,却让老师先来找我。我脱口而出道:“没有写了。”徐老师拉着我的手,说:“你继续来我家吧,你爷爷把你交给了我,我要对你负责的啦,现在应该都过去了。”就那样,我又有空就去徐老师家,继续跟他学习书法。徐老师除了延续之前的作业,还让我写褚遂良的《倪宽赞》以及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中的草书等。
那时候我已经工作上班了,因为是“常日班”,所以每天下班吃好了晚饭,就有空一个人写字,每晚可以写上四个多小时。去徐老师家里,老师除了批改我的作业外,还给我讲了一些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当时造反派派人在老师家“看”住他的时候,老师利用上厕所的机会,在空的浴缸上面放一块木板,自己就坐在浴缸里写字。听完之后,我备受感动。这让我回忆起老师最后的人生阶段,在住院的日子里,也还要求医院允许他在病榻上每天写字。老师挚爱中国书法,真可称为“现代书痴”,那种对于书法的热情与执着——或者说对兴趣和理想的坚持与追求,实在让人敬佩!这样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很难找得到第二个人。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徐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快14年了。如今,世平兄也离我们而去,只能感叹人生苦短。或许只有徐老师那样的精神,方能永存人间!
今闻颜明先生要为徐氏父子出画册,甚是高兴,这不仅是纪念他们两位,也对我们、对读者有着重要意义。老友廉亮先生邀我写序,沉思一晚,略作上文,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我的老师和师兄为中国文化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以此为念!
吴元京
2024年7月10日
序言二
——记徐世平兄
2024年5月17日下午1点多,我在哈尔滨机场的飞机上,手机突然显示徐世平兄的微信语音电话,但因飞机已经在滑行,即将起飞,我就拒接并回复文字。而到了晚上9点,我再次接到世平兄的来电,接通一听,是他夫人姜老师的声音。姜老师告知我,徐世平走了。我问:“走到哪里去?”姜老师说:“人不在了。”一时间我非常震惊,完全无法接受,随之难受不已。挂断电话后,我静坐良久,眼前又浮现起我和徐世平兄、以及他父亲徐伯清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
我是先认识的徐伯清先生,后来才结识徐世平兄。徐伯清先生出自温州的一个医学世家,因父亲徐鼎西与张大千相识,徐伯清自小就得到大千的关心和指点。他6岁学写大字,14岁到上海求学,19岁进入上海美专学习。除大千之外,徐伯清还得到吴湖帆、谢稚柳等名师的指教。他练习书法十分勤奋,每天伏案挥毫10小时,曾用蝇头小楷抄录200余万字的《宋人轶事汇编》,谢稚柳赞为“有六朝人笔意”。经吴湖帆点拨,他在颜体基础上,临习褚遂良和“瘦金体”。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徐伯清在豫园书画楼从事书法创作,因学贯古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享誉国内外。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推徐伯清的小楷为“当代华夏第一”。
徐伯清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一生未变,同时投身于书法教育和普及。他一直坚持收“字课”而不收学费,不仅教书法,还教做人。他一直说“字如其人”“人正则书正”,要写好字,先要端正人品,字的水平才会提高。书法不难,难的是把自己日积月累的学识、修养、见识、阅历,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他曾著《儿童学书法》一书,首印七万册,并不断再版,影响了几代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书画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套《常用字字帖》,印数达到450万册,其中草书部分五千字就由徐伯清所写。他一生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桃李满天下,很多已成当今书坛的中坚力量,比如浙江书协名誉主席鲍贤伦、上海书协副主席吴建贤、戴小京等等。
在家学影响下,徐世平自7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小楷、汉隶。20岁出头,由应野平手把手教授山水画。而像谢稚柳、吴湖帆、程十发、刘海粟等,有的是徐伯清的师长辈,有的是同辈。徐世平从小就得以游历于这些名家门下,耳濡目染,看他们挥毫泼墨、品评画作。1983年,31岁的徐世平只身前往美国,拜访旅美华人大收藏家王己千先生。王己千是吴湖帆的弟子,而徐伯清与吴湖帆又交情颇深,因这层关系,徐世平得以跟随王己千左右,直到2003年王己千过世。
王己千藏品之丰、之精,让徐世平叹为观止。而他得到王己千的允许,可以临摹其收藏的任何一幅古字画。经过几年专注临摹的艰苦努力,徐世平的鉴赏眼力也突飞猛进。此前徐世平一心想做个画家,但在王己千的建议下,他开始收藏古书画。1999年,师生二人在彼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共同在拍卖会上竞拍一件陈洪绶的书法册,最后徐世平购得。得到书册后,徐世平仔细观赏,发现其中有两页被粘了起来,揭开一看,原来还有一个翁同龢题跋!这个发现让他欣喜若狂。王己千还曾对他说:“现在鉴定家很多,如果说我已经登到二十楼,其他人都在五六楼或者七八楼,无法交谈,而你现在登到十六七层了,我们可以在一起谈谈风景。”
徐世平曾说:“书画与收藏互为因果。自己写字、画画用的功夫越深,对于古人笔墨的判断就会来的更明白。赵孟頫、董其昌、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既是收藏鉴赏家,又是最好的书画家。他们的鉴赏能力除了熟读一些著录书、历史书外,就源于对中国绘画笔墨的了解,正因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有很快的判断。”徐世平常往来于上海和纽约,不时购买并收藏一些佳作。另外他也没有放下画笔,希望能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传统绘画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点。
90年代初,我开始对古书画收藏感兴趣。1992年,嘉定供销社韩主任请我到嘉定,晚宴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徐伯清先生。席间聊天,他就提及儿子徐世平,非常骄傲地夸耀说他在美国买到了一本陈洪绶书法册页。此外还讲到王己千先生买到《朝元仙仗图》名迹的传奇故事。那以后,徐氏父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徐老先生喜欢古画,擅长书画鉴别,尤其对他的师长张大千等人非常熟悉。1996年底,我和廉亮兄一起负责上海工美拍卖,当时就和徐老先生有很多接触。我们经常向他请教问题,而他也时常光顾拍卖会,购买一些书画。
直到2007年,经美国收藏家邓世勋先生的引荐,我才认识了徐世平。徐世平经历丰富,聪敏睿智,我们促膝长谈,一拍即合,从此成为好朋友。此后,我们时常交流书画鉴定和收藏心得,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聊名人掌故,聊收藏趣事,有时甚至可以聊到深夜一两点,乐此不疲。我还推荐上海第一财经的《投资艺术》专门给他拍了个人专题片,宣传他的收藏和鉴藏理念。
2011年,我们谈到了当时的艺术品市场。我对他说,当前已经是市场繁荣的最高点,可以适当卖掉一些近现代藏品。当时他心有不舍,说市场难以预料,不知道是不是最高点。我很确定地做出预判,说目前已经是最高点了,将来要突破或者超越,恐怕是遥遥无期的。他于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出手了一批近现代书画,拍的很好。其中有一件吴湖帆赠予徐伯清的《溪山秋晓图》,两平方尺出头,就拍出了1500万高价。
2016年,我主导成立“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邀请徐世平担任副院长。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和交流和平台,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核心价值,推动民间收藏的有序发展。
我们在长期的交流中,一致认为鉴定书画要以笔墨特点和艺术水平为主,此外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一般先看作品的时代气息,判断是否到代。如果对书画家的个人风格非常熟悉的话,凭借个人风格特点是否符合就可以鉴定书画,毕竟个人风格和笔墨特点是鉴定书画最主要的依据。其他需要切入的角度,是鉴定书画的辅助依据,如款识、题跋、印章、印泥、颜料、材质(纸张、绢素)、装裱等等,都会在鉴定时有很大帮助。当然还需要掌握大量的文史知识,具备一定的考证功夫。
我们还认为,国内一些大专院校、主流媒体,对海外及外国培养的专家盲目崇拜,有些大学还高成本引进一些国外培养的学者,这令人匪夷所思。我们不否认外国专家在西方世界大力推广中国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不否认他们的理论水平,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借鉴参考。但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毕竟外国专家对中国书画可能缺乏目鉴能力,真正的话语权还是在中国。如同鉴定《蒙娜丽莎》等西方艺术品,你不可能来中国找权威一样。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好坏不分,误导国内的学生。要做到文化自信,确实任重道远。
这本画册收录了世平兄各时期、各阶段的代表作,乃至他11岁的习字。世平兄传承家学,书画皆擅,年轻时就非常勤奋地练习,下了巨大的功夫。他传统功力深厚的同时,又能博采众长,融合为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中有一件《朝鲜姑娘》,是他年轻时为追求夫人姜老师而精心绘制的,画上的落款还是徐伯清先生代写的。
世平兄乐观健谈、风趣幽默,又很睿智,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尤其是对待朋友真诚、友善。可惜这么早,我们就痛失这样一位知己好友。人生匆匆,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正如书画收藏,皆为过眼云烟,我们唯有心系故友,活于当下。
颜明
2024年7月11日
后记
我的公公徐伯清先生,一生对书法有着无限热爱和热情,并且几十年来坚持从事书法教育和普及工作,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如今桃李满天下。他为书法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但他淡泊名利,从未考虑要办个人书画展览宣传自己。我的先生徐世平也跟父亲一样,热爱书画艺术,一直从事书画创作和收藏。他为人善良厚道,待人真挚诚恳,也未办过书画展览。然而他突然因病离世,我和家人、朋友们都十分痛心和难过。
他们父子二人一生都以书画为志业,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由颜明先生的提议,希望为他们二人办一个书画展。颜明先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书画收藏家、鉴定家,也是徐世平多年的好友和知己。他为人真诚率直、慷慨仗义,颇有古君子之风。朋友遇到困难和问题,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计回报。为了这次展览,他忙前忙后,出钱出力,奔走组织策划。有这样一位好友,是世平的荣幸。而能将这些书画作品展览出来,我想世平父子如果泉下有知,也就无怨无憾了。
最后,还要感谢书画家廉亮先生、上海华艺空间、上海欧懋广告有限公司、JIART艺术品服务中心对这次展览的大力支持,希望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姜再尹
2024年7月18日
主办单位: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
承办单位:上海华艺空间
协办单位:上海市宝山区颜子文化研究会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270号中一大楼2F
时间:2024年8月10日14:00点至2024年8月20日
备注:以上图片皆为上海大观古书画研究院提供。
上海市宝山区颜子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4日,是依法登记注册成立的民间文化学术团体。以颜子文化为研究对象,积极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发掘、搜集、整理保护中华儒家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