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鱼文化发轫于旧石器时代,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从那时起鱼就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以文化的形态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当中。
考古发现,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有人类食物残余的鱼骨,还有被涂红、穿孔的鱼骨饰物。这说明,人类那时就已经将精神世界投射到鱼身上。也许,那时的人类已有了如庄子“鱼之乐”一般的人文与哲学思考,只是没有文字记载而已。
鱼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容小觑的精神作用,远到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中的图腾,近到现代的餐桌礼仪,都少不了鱼文化。如今除夕年夜饭上,总会摆着一盘大鱼,寓意为“年年有余”。
据说,古人对鱼图腾的崇拜,起初也有一种生殖崇拜,比如《山海经》中的“鲧复(腹)生禹”神话,便可以联想到鱼生生不息的繁衍能力,寓意多子多孙,宗族兴旺。
鱼,在我国古典诗赋和民间常被作为爱情“匹偶”和“情侣”的隐语,《诗经》中的“鲂鱼”即是,既隐比男性,也可代表女性。
《诗经》里描写的古人,不仅养鱼、捕鱼、食鱼,还熟知鱼的品种,鲂鱼就是一种经济实惠的上等鱼品,其肉质细嫩。《陈风·衡门》中提及: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在文学作品中,鱼常常被用作象征性的存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辛弃疾的诗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鱼被用来象征热闹和欢乐的氛围。此外,鲤鱼在文学艺术中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智慧、和谐、平安等。
商周时期,鱼纹纹饰在青铜器上大时使用,汉唐宋也一直延用,以此表达人文思想及精神追求。
山西芮城县出土的“保子宜孙”双鱼洗,是一件珍贵的汉代实用青铜器,形制特征:侈口,平底,折腹,内底饰双鱼,铭文为“保子宜孙”四字,纹饰和字迹清晰,铸工精美。
在世代相传的“鲤鱼跃龙门”故事中,古人更是赋予了其浪漫的想象。古人相信,鱼儿逆流跃过龙门山,便可幻化成龙,所谓“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
鲤鱼跃龙门,是一个根据鱼类洄游现象幻想的神话。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情感被寄托在鱼身上,汉代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写道: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
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这里的双鱼,是一种制成鱼形状的信函,用两块木板组成,书信夹在中间,而“尺素”是可以书写的白色丝绢,指代书信。诗歌中的主人公收到了远方亲人寄来的“鲤鱼尺素”,拆开一看,信中尽是“加餐食”“长相忆”的问候,读之细腻深沉,犹如身在梦中。
鱼在古人生活中扮演着沟通天地的功能,古代帛画和壁画中有大量鱼或人首鱼身的形象,在战汉时期特别流行。当时的人们认为,鱼有引导死者升仙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帛画》左下角的鱼,便是作为引导灵魂的使者而出现。
在东汉以后,双鱼图更多体现道家哲学中阴阳相辅相成的思想。太极图由黑白二色构成,代表阴阳两极,双鱼图中的鱼眼与鱼尾的衔接,暗示了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提醒人们凡事保持适度,中道行事。
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回归中华文化艺术的自然之美,是中国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青铜艺术发展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宋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在许多方面堪称中华文化艺术之最。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种评价是极有道理的,尤其是在艺术发展上达到了巅峰。
宋代的艺术审美是高雅的、简约的、自然的,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从宋人喜爱的鱼纹椭圆洗便能窥见一斑。这种轻盈的造型,让人联想到西汉时期“羽觞杯”,小巧精致,形似鸟翼。
汝窑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美誉。其自然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得汝窑瓷器成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瑰宝。
汝窑瓷器所蕴含的温婉细腻的风气,映射着宋代皇家和士大夫的文化气息和艺术追求。其独特的釉色美学和简一美学,更是成为了后世瓷器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
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说明了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并且明确指出在当时的各大窑场中,汝窑的瓷器质量最为上乘,被誉为“魁首”。
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南宋高宗赵构巡幸清河郡王张俊家时,张俊敬奉给皇帝的汝窑瓷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汝窑瓷器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和珍贵程度。
烧制技艺高超:汝窑瓷器以玛瑙入釉,釉色温润如玉,造型古朴雅致,釉面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这些特点使得汝窑瓷器在宋代各大窑场中独树一帜。
皇室御用:汝窑瓷器长期作为宫廷御用瓷器,其制作技艺和品质要求极高,这也使得汝窑瓷器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传世稀少:由于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暂,加之其瓷器制作技艺高超、选材严格,使得传世汝窑瓷器数量稀少,更加珍贵。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汝窑为魁”的地位。
艺术的最高审美是自然、是天趣,这种艺术与天地大道相融一体的妙悟,北宋的徽宗体悟是最深切的,其次便是那个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汝窑椭圆洗在宋代众多的器形里,可以说是简约自然之美的典型代表,把宋代美学演绎到了极致巅峰。
宋汝双鱼纹椭圆洗,在大英博物馆收藏有2件,台北故宫收藏有1件,以其自然、灵动、温和、清逸的高雅之美,惊艳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故宫收藏的这件双鱼纹椭圆洗为乾隆所珍爱,清宫旧藏《燔功彰色图》绘有此洗,乾隆称此洗为宋汝窑舟形笔洗。
思古斋主人几十年来喜欢收藏鱼纹椭圆洗,有单鱼纹,有双鱼纹,还有四鱼纹,釉色温润,鱼纹生动,意境天成,充满诗意,实属罕见。
让人惊羡的是,这次亮相的25件汝窑鱼纹椭圆洗中,不仅有双鱼洗,还单鱼洗、四鱼洗,单鱼和四鱼椭圆洗,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从未见到过,其简约之美,生动之趣,令人绵思。
雨过天青,蕴翠如洗。椭圆洗盛上水,一如山涧清溪,鱼儿在其中畅游,自由而轻缓,快乐而逍遥。在水波起伏微漾中,人们仿佛看到,汴京城里的文人雅士聚集于竹林楼阁,在清谈,在饮酒,在写诗,在作画。落笔瞬间,凝望那洗中的小鱼儿灵动妙趣的样子,“焉知鱼儿之乐”的人生感怀,不觉荡漾心间。
人在江湖,生而自由。这大概就是文人骚客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也是中国道家文化深入人心的影子,更是憧憬宋代人文情趣的内心流露。
随性自然,超然物外,这便是人们神往“鱼之乐”精神寄托吧!
值此2025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在友人的撮合下,思古斋精选出25只汝窑鱼纹椭圆洗,为“乐鱼者”提供了一场特别而奇妙的视觉素宴。
愿,人人见“洗”,年年有“鱼”!
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