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市的虎丘街道,有一家打击乐器工厂肩负着一项庄重而伟大的使命——传承苏州传统的鼓艺技艺。陆晓华,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继承了祖辈的手艺与责任,在现代社会中默默坚守着这份非遗文化的精髓。他不仅延续了家族的技艺,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为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非遗传承人陆晓华手工制鼓
陆晓华出生在一个工艺世家,祖父陆荣根、父亲陆惠民、叔叔陆慧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打击乐器制作大师。受家庭影响,陆晓华自幼便开始接触和学习制鼓技艺。他记得,从小到大,家里的每一把鼓都是亲手制作,祖父、父亲以及叔叔精湛的技艺和那种心无旁骛的专注,一直深深感染着他。虽然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陆晓华始终坚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方式,时光荏苒,这份对鼓艺的热爱与坚持已融入了他的血液。
他对制鼓的要求近乎苛刻,从选材到制作,每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无论是挑选木材,还是鼓皮的处理,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绝不妥协。一个直径约一米的花盆鼓,制作周期可达20天,天气不好时甚至要延长至一个月。每一块木板需要在露天晾干、烤箱烤制,确保不留水分;每一层鼓皮都要经过精细涂胶、精心缝合,直到厚度达到要求,他才会进入下一步。这份耐心与匠心精神,正是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象征。
图:实木五音排鼓
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陆晓华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寻求制鼓技艺与现代需求的结合。他不仅致力于提升鼓音的质量和持久性,还在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例如,采用玻璃钢替代传统木材的方式,既能减轻鼓的重量,也能保持其音色的厚重与明亮。此外,他在鼓的装饰上,结合了现代美学与传统文化元素,赋予每一件作品独特的艺术感。
陆晓华认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的创新。他通过不断实验,成功研制出适合现代舞台演出的乐器,并将其推向国内外市场。如今,他的作品不仅畅销中国大陆,还远销港台以及欧美国家,受到了各地乐团和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通过这些创新,陆晓华让传统的制鼓技艺走向了世界,也让这份历史悠久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图:非遗传承人陆晓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合影
陆晓华深知,作为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他不仅自己坚持带徒授艺,还开设了多个制鼓技艺的培训班。近些年,陆晓华积极参与当地的非遗传承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展示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制鼓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加入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行列。
他曾多次在苏州及全国范围内的民族乐器比赛中免费提供比赛用鼓,并且捐赠乐器支持少数民族音乐团体。他始终坚持,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责任的传递。这份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家庭中,更体现在他对社会和文化的贡献上。
尽管成就卓越,陆晓华依然谦逊低调,认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远未完成。他希望未来能借助更多平台,让传统的鼓艺制作技艺被更多人认识,尤其是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到这项技艺的传承中来。他计划与文化机构合作,推动制鼓技艺的国际交流,让更多国家的文化爱好者能够了解并欣赏这项来自中国的传统工艺。
陆晓华的故事,不仅是家族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个匠人坚守和文化创新的故事。在他手中,非遗技艺焕发出了新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
陆晓华以他坚定的匠心与无畏的创新精神,展现了对非遗技艺的忠诚与热爱。他不仅是在制作一件件精美的打击乐器,更是在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未来的日子里,陆晓华将继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非遗守望者”。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