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6月11日至14日,2023年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这是中国首届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也是上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举措。
碳博览会以“走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由主题展览、一系列论坛和贸易对接活动组成。展览规模约10万平方米,国内外近600家知名企业参展,重点展示能源转型、节能效率、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低碳服务、低碳交通等六个板块的创新发展成果,预计将吸引10多万观众参观。
该倡议将6月11日定为“世界低碳日”
在欧莱雅展位的入口处,艺术家王晓辉创作的“网络名人”艺术设备生动地诠释了欧莱雅展览的主题:“口红的‘碳索’之旅”。该设备描述了欧莱雅产品从研发、原材料、包装、采购、运输、零售、消费者使用到回收的碳足迹。
在博览会上,欧莱雅与菜鸟集团、微软中国、华西生物等十大战略供应商联合发布了减碳宣言,致力于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系统,促进全价值链碳减排。
在6月11日举行的主题论坛上,《上海低碳倡议宣言》正式发布,加快生产模式绿色转型,共同促进和谐共存和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宣言倡议促进简单适度的生活方式,共同创造绿色低碳生活的新时尚。该声明还建议将博览会开幕日至6月11日定为“世界低碳日”。
在同一时期举行的科学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所、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所联合发布了《科学促进碳中和上海倡议》,重点关注三个方面:大力推进碳中和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推进碳中和合作网络与交流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碳中和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希望通过科学促进变革,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人类福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杜祥万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结束,新发展模式的兴起将为人类社会创造新的现代模式。2060年碳中和只是一个里程碑,而不是终点。”未来的社会需要未来能源的支持,然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历史意义。”
一系列合作成果落地
碳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也是一个合作平台。会上,实现了一系列重磅合作。
在6月12日举行的临港集团绿色金融主题论坛上,临港集团与瑞穗银行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动位于临港新区的“中日合作示范园区”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家特色的银行与园区密切合作的新模式。
同时,新区经济公司与星展银行、华侨永恒银行、大华银行签订框架协议,计划将新加坡绿色金融活动周纳入滴水湖新兴金融会议系列,进一步加强临港与东盟的资源链接和生态联系,共同打造滴水湖金融湾特色品牌。
在博览会同期论坛-2023年长三角燃料电池行业峰会论坛上,燃料电池企业和金融机构也进行了“双向旅行”。论坛重点关注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发展,抓住能源低碳化的新出口。许多项目引起了投资者的密切关注,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促进了项目与资本之间的准确联系。
上海上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氢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元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云东(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燃料电池企业在论坛上进行了现场路演。参与的金融机构包括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初始资本、哪吒资本、启高资本、上海大学科技投资、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等。
碳博览会期间,西门子与世界著名的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提供商DEKRA德凯签署合作伙伴协议,双方将从产品、服务、市场等多维度进行智能碳管理、能源审计、建筑、园区、工业数字零碳基准项目,促进城市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
讲述中国“绿色”故事
展会的另一个亮点是,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带来了最新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输出碳中和前沿洞察力,提供绿色解决方案,帮助产业转型升级。
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主管合伙人刘国华告诉《上海证券报》,建议国家在推进“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注意政策与标准的有效联系,确保标准的一致性,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积极跟踪国际标准的变化趋势,加强国际交流。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华东、华西首席合伙人杨杰表示,目前,中国全社会对ESG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毕马威将通过自己的低碳行动和专业服务,与更多的企业合作,讲述中国的“绿色”故事。
“只关注企业财务业绩的时代已经结束,用财务报表和ESG 综合评价企业的时代已经到来。ESG表现更好的企业肯定会从同行中脱颖而出。”毕马威的中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林伟说。
普华永道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P“)在碳博览会期间,发布了双方共同撰写的2022年中国企业CDP披露分析报告,宣布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扩大亚太地区合作范围。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