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平
□跨境基础设施互联是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及周边国家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要素互动,促进新的发展模式的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双边合作平台机制的重要作用,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高水平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协调机制,加强跨境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联系协调,共同制定跨境基础设施互联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双边政府的重大支持政策。
□跨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实施不仅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项目的合规性、收益和风险,还要考虑项目潜在投资者的专业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有效调动重要参与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应作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领域。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我国边境省份,特别是边境地区,成为类似沿海发达省份的开放前沿地区,加快我国全面开放发展格局的建设。
加快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共同讨论、共同建设、共享的原则,加强组织保障,与周边国家建立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合工作机制,边境地区省级政府,共同制定相关基础设施规划、标准和政策。在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层面,要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国际惯例”的原则,务实开展项目投融资合作
一是加快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高质量的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助于扩大有效的投资需求,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合作重点之一,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铁路、公路、水运、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互联建设相对滞后,短板和瓶颈制约效应突出,制约了边境省份特别是边境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许多边境边境地区成为相对偏远、相对封闭落后的内陆地区,除了远离沿海发达地区地理位置、交通物流不便、信息相对封闭等客观原因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的限制,影响了这些地区人流、物流、信息,特别是相关重要资源和要素的可用性及其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大量的边境地区和内陆地区外,一些沿海地区也缺乏与周边国家的高质量基础设施互联,导致地理位置不远,但实际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很远。
跨境基础设施互联是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及周边国家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加快相关基础设施互联项目建设,形成高效、方便、安全、可靠、覆盖国际国内现代跨境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支持边境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畅通“双循环”,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要素的互动,促进新的发展格局的建设。
事实上,与其他地区相比,一个地区的时空距离是相对的。从周边国家开放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以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边境省份,特别是边境边界地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偏远、封闭的面貌。因此,加快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助于将相对偏远、封闭的边境地区和相关内陆地区推向类似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开放发展的前沿地区;促进边境和内陆开放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建设全面开放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完善产业体系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中国与周边国家产业合作互补的潜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优化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促进与周边国家乃至全区域经济建立更紧密的贸易经济合作关系。
二是明确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重点领域
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亚-西亚、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按照建设互联互通、面向全球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要求,以“一带一路”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体,统筹库存和增量、传统和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能源、电力、铁路、公路、水运、油气管道、信息等领域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为加快高效、方便、安全、可靠的高质量现代跨境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跨境基础设施投资关键领域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跨境能源电力体系建设,加快跨境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根据当地情况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建设,促进跨境发电厂和输电通道建设;二,积极推进跨境铁路、公路等缺失路段、瓶颈路段建设升级,推进港口、水运(海运)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边境省民用机场建设,开辟跨境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国际河流水资源保护和国际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协调上下游国家特别是边境地区水资源供应,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四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通关检验检疫服务效率,促进人流物流便利化,研究探索港口基础设施共建新机制;五是稳步推进跨境光缆、洲际海底光缆、卫星信息渠道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泛在高效的跨境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促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的关键领域不应局限于中国及周边国家,而应进一步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
三是建立健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工作机制
在国家层面充分发挥现有双边合作平台机制的重要作用,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高水平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协调机制,加强跨境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联系和协调,共同制定跨境基础设施互联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双边政府的重大支持政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工作的实施机制,建议促进中国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建立次国家(省政府)联合工作组,共同研究规划相关跨境基础设施互联项目,建立重大跨境基础设施互联项目数据库。同时,共同开展重大跨境互联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研究制定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明确中外投资责任主体及其投资分工合作机制,统一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进度计划,促进重大项目同步、协调、协调建设。
四、建议推进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投资
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影响较大,涉及双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技术标准的适用性。促进跨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实施,不仅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特别是项目的合规性、收益和风险,还要考虑项目潜在投资者的专业能力和投融资能力,有效调动重要参与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一)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在支持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方面,国内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和行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应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协调协调机制,互补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相关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融资;积极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区域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提供投资建设资金、融资担保等全方位投融资服务。鼓励和支持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利用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相关收费权、特许经营收入权、砂石开采权和海域使用权,有效减少对项目投资者的信用依赖。
建议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借鉴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金融机构的做法,资助边境地区省级政府的投资主管部门,开展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论证;提出拟建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方案的确定包括建设地址(线路)、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主要事项,特别是积极创新项目商业模式,研究制定可操作的项目投融资计划,双边政府和边境地区政府的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
(二)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运用
为进一步推进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步协调建设和实施,有效防止中外跨境基础设施项目经常出现的建设进度和建设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建议边境地区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联合引进PPP模式,共同开展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许经营/PPP项目。PPP项目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国际公开招标采购选择专业能力强、投融资能力强的社会资本方,并共同授权中标的社会资本方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促进跨境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支持和指导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大型工程承包商和社会保障、保险、主权财富基金、商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本,参与相关跨境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为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者的积极性,鼓励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大型工程承包商等工业资本,建议采用PPP模式实施跨境基础设施项目。
(3)鼓励大型工程承包商投资跨境基础设施
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型工程承包商不仅是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工程建设者,也是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投资运营商。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运营也是大型工程承包商拓展业务空间、实现城市化中后期战略转型的重要途径。支持指导国内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商积极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业务,鼓励大型工程承包商通过PPP模式甚至独立外商投资模式(即企业独立投资、独立决策、风险)、投资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和铁路、公路、机场、水运、水利、能源、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商积极加强与基础设施运营商、银行、工业投资基金等金融资本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能力、投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商参与跨境基础设施和“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培养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人才,努力加强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管理能力,提高基础设施项目风险防治能力,逐步实现基础设施项目承包商向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的战略转型。
(作者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投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