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自贸区金融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推动“上海经验”高水平开放
◎记者 黄坤
还有两天,黄浦江将再次见证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的金融盛会。
在这次年度金融活动中,自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成立以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改善与金融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问题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10年里,上海率先深化了金融改革,扩大了金融开放,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和推广的“上海经验”。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促进高水平的金融改革开放?如何处理金融开放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陆家嘴论坛将传达金融改革开放的最新声音。
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不断不断
帮助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浦东上市。这个“新试验田”总面积只有28.78平方公里,承担着探索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经验的重要任务。
2019年8月,临港新区正式启航,明确建设“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通过加快建立与国际交通规则相连的体系,更好地满足从商品和要素开放到规则开放的要求。
在过去的10年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改革提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商业登记确认制度”改革、“一个行业和一个证书”改革、“市场准备承诺进入制度”的实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完善了综合行业许可证和综合监督制度,推动了放宽市场准入的特殊措施,建设了综合商业环境示范区。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的支持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排名中,上海从2015年9月的21位上升到2022年3月的第四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不断提升。
上海各类外资金融机构齐聚一堂,全力支持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目前,上海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50多家,省级外资分支机构100多家,外资保险代表处70多家。
金融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支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在过去的10年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继续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和创新,在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显著增强,发展成为新政策、新机制的国家“试验领域”。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扩大投资开放,促进贸易发展模式转型,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律领域的制度保障。自2013年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三个版本的规划建设,从早期金融开放,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融入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市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创建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国际贸易“单窗口”制度,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率先尝试“许可证分离”。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逐步探索建立了一系列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创新体系。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进程加快,为上海建设国内外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促进内外开放,为上海总部企业分配全球资源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工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陆政委说。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深化金融改革,对外开放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成立以来,形成了许多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的丰富“上海经验”。如今,一个贸易更方便、投资更开放、发展更充满活力的自由贸易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回顾过去10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探索实践成为开放改革、改革发展、人民币海外贷款、跨境双向人民币资本池、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等大量制度创新试点成果的生动写照,充分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作用。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委书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朱志松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主要建立开放体系创新体系,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不断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10年来探索国家开放经济体系,促进高水平开放窗口,深化中外经济贸易合作桥梁,在全国自贸区推广复制了大部分制度创新成果。
制度创新激发了市场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活力,但也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行业专家认为,在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改革时,要注意促进改革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不仅要大胆尝试,敢于第一,敢于改革,而且要密切监测和防范风险。
进一步。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所所长赵晓磊表示,在10年发展的基础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设计新一轮高起点、高目标体系的发展路径:一是准确定位标杆维度;二是以全球供应链控制为目标,增加开放经济压力测试;三是引领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