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流感病毒的持续变异和抗病毒治疗的需求增长,抗流感药物的选择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传统上,奥司他韦(Oseltamivir)因其广适用性、低耐药性和良好安全性,长期占据抗流感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2018年上市的**玛巴洛沙韦(商品名:速福达)凭借“单剂量口服”的特点,在部分市场引发关注。
海外市场为何对玛巴洛沙韦持谨慎态度?
1. 耐药性问题:儿童耐药率高达40%,海外多国限制使用
耐药性是所有抗病毒药物面临的核心挑战。玛巴洛沙韦的作用机制不同于奥司他韦,它是一种RNA聚合酶PA蛋白抑制剂,作用于病毒复制的早期过程。然而,这种机制也带来了更高的耐药突变率,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
日本国家感染症研究所(NIID) 研究发现,在大规模使用玛巴洛沙韦后,儿童的耐药病毒检出率高达20%-60%,并且部分耐药突变病毒可在人群中传播。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在2024年更新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5岁以下儿童的玛巴洛沙韦耐药率高达40%,5-12岁儿童的耐药率也高达16%,因此该药物未获批用于5岁以下儿童。
美国儿科学会(AAP) 在《2024-2025流感预防与控制指南》中指出,仅在无法使用奥司他韦等标准方案时,才考虑使用玛巴洛沙韦。
相比之下,奥司他韦的耐药率长期保持在0.68%以下,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流感治疗的首选药物。
2. 安全性争议:超长半衰期带来的临床风险
除耐药性问题外,玛巴洛沙韦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受限的重要原因。
超长半衰期:奥司他韦的半衰期约6-10小时,而玛巴洛沙韦的半衰期高达99.7小时,意味着药物完全清除可能需要长达17-30天。
药物相互作用风险:玛巴洛沙韦会与含铁、镁、钙、铝等金属离子的药物或补充剂发生相互作用,降低疗效。
疫苗接种限制:服用玛巴洛沙韦后,17天内不得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否则可能影响疫苗效果。
过敏及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包括速发型过敏性休克,且无特效解毒剂。
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指南中,基于安全性考虑,玛巴洛沙韦的推荐等级已经降低,并限制在儿童中的使用。
为何玛巴洛沙韦在中国市场反而走红?
1. 社交媒体炒作“单剂量治愈”概念,推动盲目抢购
相比海外市场的谨慎态度,玛巴洛沙韦在中国市场因其“全病程仅服用一次”的营销宣传,受到消费者追捧。
简化的服药方式 使其成为“快效流感治疗”的代名词,吸引大量消费者。
部分商家弱化了其耐药性和安全性问题,导致消费者误以为该药物适用于所有流感患者。
2024年销售数据 显示,玛巴洛沙韦全球销售额的75%来自中国市场,而欧美市场销量几乎归零。
2. 适用人群受限,但被误解为“万能流感药”
根据中国版说明书,玛巴洛沙韦的适用人群实际非常有限,仅适用于:
健康成人及既往健康的5岁以上儿童(不包括流感高危人群)。
部分有流感并发症风险的成人和12岁以上青少年。
然而,由于社交媒体传播的“流感神药”概念,许多高危人群(孕妇、慢病患者、老年人)错误使用该药物,增加了不良反应风险。
科学理性选择抗流感药物,避免盲目跟风
海外市场的限制原因:
儿童耐药率高达40%,多国已限制使用。
超长半衰期带来的药物相互作用及过敏风险。
适用人群有限,不适用于高危人群。
中国市场的特殊现象:
过度强调“单剂量服用,全程有效”,导致消费者误解。
社交媒体炒作推动盲目抢购,忽视耐药性和安全性问题。
理性用药建议:
奥司他韦仍然是全球公认的抗流感首选药物,适用于全年龄段人群,耐药率低,安全性高。
玛巴洛沙韦仅适用于特定健康人群,且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科学决策胜过市场炒作
面对流感,选择安全性、有效性经过验证的药物,远比盲目跟风抢购更重要。科学理性地用药,才能真正保障健康。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