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骨雕、红山玉龙,到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饰,再到唐宋三彩的绚丽与宋瓷的素雅,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更是宫廷与民间文化融合的典范。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不仅是一部5000年视觉盛宴的史诗,也是一部技艺的演进史,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携手主办的“时代匠心——第七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正在进行中。作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的权威展览,本届双年展首次聚焦“2020年后创作”的当代作品,内容涵盖玉器、陶瓷、织绣、漆器等十余个门类。本次双年展征集作品多达2307件(套),经评审有809位作者的720余件(套)工艺美术精品展陈,作者中既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有院校教授,以及中青年艺术家等新生力量。
这种多元化的创作者阵容,为展览注入了丰富的创意与活力,他们以先锋视角重塑传统技艺,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印记,当千年传统技艺遇见当代艺术思潮碰撞出更鲜活的视觉表达方式。
【展览现场直击】传统工艺的当代新生
《如梦令》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荣春与陈汉青的白瓷作品《如梦令》,这对父子艺术家以德化白瓷为媒,将明代何朝宗的造像精髓融入当代创作。《如梦令》塑造的作揖动作的青年文人形象,巧妙借鉴了明代何朝宗《溲海观音》的造像风格:垂落的衣袖如瀑布倾泻,翻卷的衣纹似惊涛拍岸,动静之间尽显文人风骨。
《如梦令》系列采用极品玉瓷白泥为材料,全手工制作,历经一千三百度高温煅烧而成,这件作品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造像艺术的创新诠释,在保留东方美学精髓的同时,探索着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
《瓷火》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的绞胎瓷《瓷火》格外引人注目。红、黄、蓝三色瓷泥在火焰中交织,仿佛千年窑火在此刻重生。这件作品历经72道工序,完美再现了当阳峪绞胎瓷的绝技。其造型精美,花纹灵动,仿若五彩瓷火火焰般燃烧,寓意着当阳峪绞用瓷千年窑火绵绵不绝,薪火得以代代传承,再度绽放奇异的光彩。
柴战柱老师从事当阳峪绞胎瓷研发30余年,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几近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对我国制瓷技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情投意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月川的《情投意合》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一个不足20克的玉香囊上,竟雕刻着3300个细密的孔洞,喜鹊、甲壳虫等纹样栩栩如生。与之相配的蚩尤环更是巧夺天工,开合之间尽显刚柔并济的东方智慧。该作品是刘月川创作的极品香囊中,迄今为止直经最大,工艺难度要求最高的一件,是2023年经过近8个月的设计创作,将原本近460克的两片玉料经水作打磨后最终只剩19.2克而制成此作品。
这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技艺如今在创新中焕发了新生。从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到当代设计师的跨界融合,中国工艺美术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着东方美学的故事。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11日。(供稿:郭倩)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