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县域文旅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
朱家辉 潘钰莹 任欣悦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产业成为西部县域经济转型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西部12个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县、6个旅游文化型县、5个边境民族县的实地调研,总结西部县域文旅发展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旨在为破解西部县域文旅发展困境、激活西部县域经济提供参考。
一、西部县域文旅发展现状
1. 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同质化现象突出
西部县域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数字化运营落后,导致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游客体验不够深入,难以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2. 产业融合程度低,附加值难以释放
目前多数县域文旅产业与农业、康养等业态联动不足,导致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业链延伸受限。农业与文旅的融合度较低,往往只注重旅游景点开发,忽视农业生产特色和优势,游客体验不够深入;康养资源虽丰富,但未能与文旅产业深度整合,缺乏系统规划和创新模式,难以形成产业协同效应。这种联动不足的局面,不仅制约了西部县域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
3. 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薄弱
西部县域文旅发展受基础设施薄弱限制,地广人稀与经济滞后导致城乡服务能力不足。偏远公路沿线加油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自驾游客遇险时救援迟缓且易陷补给的困境;餐饮住宿等设施标准化滞后,多停留于居民日常需求层级,卫生与便利性不足,显著降低游客体验质量。
4. 人才短缺与主体参与不足
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加剧了西部县域文旅人才短缺困境,45岁以上从业者普遍缺乏数字化管理、文创设计等专业技能,导致景区运营效率低下、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留守群体受限于教育水平和经营理念,难以承接民宿运营、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部分文旅项目因专业人才断层陷入“有资源无转化”的困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县域文旅发展路径
1. 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链
深挖文化价值,通过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民族特色古村落与生态资源等,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推动文旅资源向特色产品转化,同时创新联营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牌化运营,促进特色农业与文旅业价值链协同升级,实现文旅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重提升。
2. 完善基础设施与智慧化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需重点推进旅游公路、生态停车场、卫生服务站等建设,解决交通通达性与服务便利性不足的痛点;同步推动智慧化服务升级,智能导览平台等技术工具,优化景区人流调度与环境承载力管理,实现资源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动态平衡。通过“硬件提质+数字赋能”双向发力,构建西部区域旅游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激活人才与农民主体作用
激活乡村文旅内生动力,一方面构建在地化人才梯队,通过“西部乡村旅游运营师”专项培训、能人返乡创业扶持计划等,吸引青年群体参与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引导农民深度参与民宿经营、特色种养等环节,通过订单农业、股权分红等多元收益共享机制,实现从“旁观者”到“受益者”的身份转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三、结语
西部县域文旅发展需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融合为径”,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与主体激活,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与创新试点,将文旅产业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作者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观筑空间实践团学生,本文为县域文旅社会调研阶段性成果〕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