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证券时报》 张淑贤
a股上市公司并购越来越喜欢以前的IPO企业。《证券时报》编辑发现,截至2024年底,“并购六条”发布以来首次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和股票收购项目为57个,并购目标为原IPO企业(包括IPO撤销和IPO辅导终止),占近30%。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拟IPO企业占a股上市公司并购目标的比例仍低于预期。“从市场数据和以往实践来看,过去拟IPO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但这类企业转向并购交易并不容易。关键因素是IPO和并购之间的估值差异很大。一、二级市场、私募股权投资与并购市场的估值体系还需要时间才能实现并购。”广发证券并购部总经理杨常健在接受《证券时报》编辑采访时表示。
过去拟IPO企业
转投a股公司
中核科技并购中核西仪、康佳集团并购宏晶微电子、南京公共并购宇谷科技...借助并购政策的暖风,很多以前拟IPO公司纷纷转投a股上市公司的怀抱。
据编辑梳理,截至2024年底,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首次公布的57个重大资产重组和发行股票收购项目中,拟IPO企业有16个,占28.07%,其中IPO终止企业9个,IPO辅导申请7个。
“2024年,我们观察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当许多上市公司寻找并购目标时,他们将专注于从IPO撤回材料的公司中筛选出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姜展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这类企业在影响IPO的整个过程后,在公司治理方面更加规范。”。
杨昌建分析,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目标企业一般具有标准化程度高、业绩规模大、增长良好的特点,在合规性和盈利能力方面符合上市公司理想的并购目标肖像。同时,在IPO指导、培育和信息披露后,这些企业在市场上信息可用性高,在IPO无望的情况下,以投资机构为代表的股东、赞助商致力于资源实现,经常匹配推广,因此这些企业资源对接成功的可能性较高。
在标的资质方面,前16家拟被并购的IPO企业主要申请“大众创业创新”板块,5家申请科技创新板块终止,3家申请创业板块终止。在申请IPO辅导的企业中,很多都瞄准了“大众创业创新”板块,说明科技属性强的IPO企业更受上市公司青睐。
一村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余通在接受编辑采访时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并购潮呈现出典型的买方市场特征,并购潜在目标数量可观,“上市公司选择‘尖’加上政策指导,并购向新生产力倾斜趋势明显”。
上述16家并购目标企业集中在半导体、锂电池、新材料等行业,是新生产力的主要行业。
江展分析,从并购策略来看,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走向技术壁垒高、利润率高、估值前景好的行业。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大多数上市公司在选择并购目标时都会锁定代表新生产力的企业,有望给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增长空间。
上市公司补链强链需求旺盛
过去,拟IPO企业作为并购目标,是资产“富矿”,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并购与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同样密切。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逐渐过去,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突出。”杨昌健告诉编辑,在资本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并购被认为是上市公司关注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措施。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仅仅依靠内生发展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通过并购找到更确定的发展方向,布局产业链上下游,甚至选择扩大产业边界的机会,积极寻求第二曲线增长。
“只要我们接触到的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50亿元,基本上就会出现并购需求。”余彤表示,由于各上市公司并购策略和并购经验的差异,并购战略布局有所不同。
并购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市值的重要手段。杨常建表示,无论是中大企业产业整合、传统产业公司寻求业务升级,还是业绩不佳的企业转型图存,都可以在拟IPO企业中找到业务匹配度高、盈利能力好的可选目标。
从过去IPO企业并购的16个案例来看,大多数并购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包括传感器、新材料、制药、半导体等行业,部分上市公司具有传统行业。
“对于具有较强科技属性的上市公司,在培育和发展新质量生产力政策的指导下,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硬技术、‘颈部’技术、国内替代等领域,以满足链建设、强链、延伸链、补充链的需要。”杨昌建分析,上市公司在收购具有较强科技属性的IPO企业后,可以深入探索基于协同效应的整合价值,准确识别创新节点和技术路线,帮助上市公司实现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产业集约化也符合当前鼓励扩大和加强产业链的方向。余彤说:“中国各行业的发展模式普遍分散,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鼓励上市公司,特别是行业领先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进一步发展壮大,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未来,随着这一趋势的可持续发展,各领域都可能形成以领先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姜展强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购应密切关注公司既定的战略方向,充分考虑其整合能力。只有当并购目标能够与公司现有业务深度整合,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时,才能真正帮助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
这种并购趋势预计将继续持续下去
业内人士认为,过去拟IPO企业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趋势有望继续。
2025年初,多家a股上市公司计划并购前IPO企业。1月1日晚,梦网科技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票和支付现金购买资产。计划交易的目标是橙色数字。该公司已突破创业板IPO,但最终于2022年8月撤回上市申请。
1月2日晚,粤宏远A宣布,该公司计划通过支付现金购买约60%的博创智能股份。根据公开信息,博创智能两次启动IPO,但最终撤回了申请,其中最后一次是2024年6月,该公司撤回了科技创新委员会的IPO申请。
据了解,过去拟IPO企业出现并购浪潮,其股东,尤其是投资机构,是重要推动者。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上市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企业资本化路径缩小,转向确定性更高、实现速度更快的并购退出。
“目前,IPO路径对大多数拟IPO企业来说相对困难。投资机构有强烈的意愿通过并购退出。在投资协议的刚性约束和股票回购的压力下,调整了大股东的销售意愿和估值预期,使交易更容易实现。”杨长健说。
在杨常建看来,未来有望出现更多关注行业逻辑的并购案例。并购从市值导向向产业导向转变。“此举是为了使并购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投资机构实现资本循环、促进强链、补链、延链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与IPO路径形成差异化互补。”。
业内人士还建议,拟IPO企业的投资机构股东除通过并购退出外,还应积极为企业向新生产力方向的投资布局提供条件。鼓励具有长期投资意愿的机构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使耐心资本与高投资、长周期的科技企业相互授权,实现共同发展。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