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汤立斌
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已成为连接实体经济、金融和技术的重要枢纽,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做得更好、更强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交汇处,资本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创新资本的形成,使科技成果的转型有了新的方向。
中国证监会主席易惠满最近表示,他将更准确、更有效地支持科技创新,并及时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高水平的科技自力更生和自我完善。业内人士认为,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一般需要市场耐心和长期的关怀。准确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完善的金融产品可以引导更多的资源关注科技创新领域。
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以建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和试点注册制度为突破口,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企业占新上市企业的70%以上,集成电路、生物医学、新能源等领先产业的集聚效应显著。
数据显示,目前5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超过一半,2017年初高新技术产业市值比例约20%上升至近40%。2022年,上市公司研发投资占全国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强度明显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各交易所、各板块定位更加清晰。其中,科技创新委员会“硬技术”定位突出,产业分布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专业新企业250多家;创业板出现了一批创新“领导者”和行业“先锋”,144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证券交易所积极为中小企业创造科技创新服务的特色优势,84家公司入选国家专业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辉认为,自试点注册制度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大大拓宽了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畅通“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促进科研投资和科技成果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和价值增长,激发科研人才持续创新的动力。
市场包容性不断提高
适应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
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也在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了高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通过关键制度改革,市场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无利可图企业在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创业板上市,支持在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符合科技创新企业早期投资大、收入和利润需求上升的实际特点。受益于此,一批原本只能在国外上市的企业现在纷纷登陆国内市场。
据统计,科技创新委员会上市时有51家无利可图企业、8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6家红筹股企业和19家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从上市后的效果来看,上市后有18家无利可图企业转为盈利,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嘉实基金股票投资研究首席投资官姚志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在新形势下,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本市场关注和支持。
“科技创新企业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独特的灵活性。”姚志鹏认为,在监管框架下,市场上有限、宝贵的资源应更有针对性地聚集在行业竞争激烈的科技创新企业,满足相关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
债券市场功能不断深化
提高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促进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债券融资支持体系,加快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易惠满最近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加快完善制度规则,全面深化债券市场功能,按照统一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的理念,促进协调发展。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交易所市场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83只,发行规模2100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积极帮助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今年4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了促进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计划,提出更加努力、更实际的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企业“审查、审查”“绿色渠道”政策,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发行REITS,研究推出科技创新债券等。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创新企业往往迫切需要快速融资,实施“绿色渠道”等政策将大大缩短相关债券审计注册期限,有利于企业有效获得融资。同时,加强债券等金融产品的供应和创新,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选择。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