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说:“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它终将写出最完美的答案。”
前几日,途经北京王府井时,耳畔忽然飘来亲切熟稔的声线。抬眼望去,国民级主持人倪萍正以娓娓道来的语调,讲述一段关于《好邻·如故》的温情故事。
她的讲述从房改政策落地初始展开,以其一如既往的温柔亲和,引领观众穿越时光长河,重回二十多年前的岁月。
从一次寻常的乔迁之举,到一番热忱的邻里相助;从“有房住”的基本需求,到“住更好”的品质追求,场景化的叙事,再现了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居住变迁脉络。
在视频中,倪萍的角色是“爱家故事讲述人”,这段充满烟火气的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深沉的情感共振。在这一个个与房屋相关的温情瞬间背后,映照的是国民级居住服务平台我爱我家的25年发展历程。这25年,既是中国家庭居住品质不断跃升的美好编年史,也是我爱我家深耕社区肌理、守护邻里温情、践行“好邻·如故”理念的生动实践史。
所有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若无这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便难有以我爱我家为代表的、深耕居住领域的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当我们以社会观察者的视角,回望这25载变迁,会发现有太多值得铭记的故事与细节: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个体,既是时代浪潮中的主角,亦是时代华章的书写者与奉献者。
市场化启幕:街巷里的“破茧者”
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序章,始于1998年那个激荡的夏天。
当《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即“23号文件”)正式颁布,“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政策出炉,不仅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逻辑,更催生了一个万亿级行业的崛起。
这份仅有数千字的文件背后,是中国住房制度从“单位分配”向“市场配置”的历史性转折。
数据记录着时代的加速度:1999年全国新开工面积2.26亿平方米,短短三年后便跃升至4.28亿平方米,年均增速达24%;住宅占比稳定在80%以上,成为绝对的市场主体。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有房住”成为世纪之交最灼热的生活理想——影视剧中频繁闪现的看房场景,现实里亲友间流传的“买房神话”,让商品房成为横跨世纪的身份符号。
此时,大量由两三人员组成的“散兵游勇”,在胡同里支起简陋的招租看板招揽客户,各类房屋中介也犹如春笋般涌现。整个行业笼罩在混沌与机遇交织的迷雾中,房产经纪行业至此从街巷和写字楼中蹒跚起步。
2000年,在北京市朝阳区甜水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门口出现了一家挂有“我爱我家”黄色招牌的店面,这便是首个从写字楼走进社区的房产经纪门店。
店里一群身着统一职业装、没有佩戴任何饰品,正微笑着面对咨询客户的“店嫂”,与斜对面街头叼着香烟、晃着大金链子,以随意装束在街角揽客的大小伙子相比,显得与当时人们印象中的房产中介“格格不入”。
这些“店嫂”的背后是我爱我家管理层做出的极具时代眼光的决策——将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国企下岗工人转化为服务新生力量。正如倪萍在故事片中所述,当下岗女工脱下工装换上职业装,中国房产经纪行业的初代服务规范就此诞生。
纪红的经历堪称时代切片。这位在家待业三年的下岗职工,在招聘会上被我爱我家“年龄不低于30岁”的特殊要求所吸引。
她没有想到,与她一同加入的同事中,有来自清河毛纺厂的技术人员、白菊洗衣机厂的质检能手、北京手表厂的精密技工——这些北京大姐,曾在国营工厂淬炼出严谨作风,带着“绝不骗人”的朴素信念踏入房产经纪新战场。
在那个“信任比黄金更稀缺”的年代,她们用工人阶级的纪律性与服务热忱,在混沌的市场中树起第一面标准化服务的旗帜。
我爱我家不仅抓住了住房商品化的风口,更在于其敏锐洞察时代需求——通过引入具有职业经验的国企女工,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树立“宁可少做一笔业务,绝不得罪一个客户”的企业价值观,让房产经纪从“街头生意”升维为专业行业,靠“真”和“贴心服务”赢得了尊重。
高速扩张期:快发展中的“慢”哲学
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中,2003年至2016年堪称高速扩张期。
2003年,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的需求急剧增加。
2008年奥运之后,大量年轻人和打工者怀揣梦想涌入这座城市,租房和购房需求大幅增长。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万人,就业人数创下历年新高,此后的几年亦是如此,毕业生的住房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时代需求如涡轮增压引擎般推动房产经纪行业驶入快车道,众多企业陷入 “业绩至上”的扩张焦虑,甚至滋生“吃差价”等行业乱象时,我爱我家却逆向启动“慢系统”—— 以“先立规矩再踩油门”的独特节奏,在业内首推阳光交易准则,并将不吃差价的铁律写进员工手册,明码标价的流程做成可视化看板,将“信守承诺”从商业口号锻造成每个经纪人的肌肉记忆。这种在狂奔时代坚守的“慢智慧”,正悄然重塑着行业的成熟。
倪萍在视频中讲述的退伍兵“小李”就很有代表性,这批人加入我爱我家后,凭借能吃苦、讲规矩的优秀品质,迅速融入了这个团队。“部队里讲规矩,干这行也一样,房子的事不能含糊,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不吃差价,在我们公司这叫‘阳光交易’”。
经纪人于海燕在北京大望路店工作时,服务的客户中不乏使馆区的外国人。面对语言沟通障碍,她凭借简单的英语和计算器,耐心地帮他们找到心仪的房子。这些外国客户出于感激,有时会给她一两百元的小费,但于海燕始终坚守原则,坚决不收。在她看来,我们的服务是明码标价的,既然已经收取了佣金,就不应再接受额外的钱财。
现任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刘洋信守承诺的经历更令人动容:有一次,一位客户的贷款因银行原因未能按时审批下来,客户愤怒地指责我爱我家骗人。刘洋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坚定地对客户说:“我爱我家从不骗人!承诺的事情不管什么原因一定要做到!”随后,他将全家所有的16万元先行交给客户。后来,客户收到贷款后深感愧疚,当面将钱如数归还。此后,这位客户与刘洋成为了挚友。
在刘洋、于海燕身上所展现出的我爱我家“慢下来守规则”的定力,在行业高速扩张期尤为珍贵。正是这些制定规范的“慢基建”的支撑,我爱我家才不断赢得客户的口碑与信任,在大浪淘沙的浪潮中稳健前行。
“住更好”时代:让科技生长出温度
近些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掀开“住更好”的全新篇章。数据显示,2014年—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从54.77%跃升至6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12年的32.9平方米增至2021年的41平方米,住房消费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当改善性需求逐渐占据市场主流,消费者对住房品质、配套设施、物业服务和房产交易等方面的要求日益严苛,智能便捷、高品质的服务体验也成为消费者的标准之一。
科技便成为各家企业助力高效作业与品质服务的重要工具。我爱我家也是其中代表之一,其积极拥抱数字化,推进技术、业务和数据的融合,构建起“数据+算法+场景”的智能服务体系,通过AI算法解析千万级用户画像,推出精准化服务,让“千人千面”的居住需求得到高效满足。
同时,我爱我家更深知,在房产交易服务中,技术只是工具,服务才是终点。无论行业如何变革,科技如何发展,有温度的服务始终是房产经纪行业的核心主轴。
正如倪萍在视频中所言,时代在变,但我爱我家经纪人的真诚与热忱从未改变。
25年的行业沉淀,让我爱我家对于“住更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认为“住更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善,更是邻里温度的传递、服务体验的升级,以及对每个家庭居住梦想的真诚守护。房产交易的本质不是房子,而是人与城市、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企业的门店不仅是房产交易的场所,更是社区服务的驿站、邻里互助的枢纽。而我爱我家的经纪人作为社区的一分子,是老人眼中的“靠谱小伙”,也是孩子口中的“热心阿姨”,他们用“热心、实在、靠谱”温暖着社区邻里的生活。
倪萍的讲述,恰似一支时光画笔,将25年的服务脉络勾勒得温润可触:从北京甜水园的首家门店到全国数千门店背后的社区网络,那抹暖黄色始终是“家门口的守护者”。
我爱我家选择倪萍作为爱家故事的讲述人,或许看重的正是她身上的和蔼、亲切、踏实、温暖的形象,同时她又见证并参与着“家”的进程,这个角色与我爱我家之于社区的角色,何其相似。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25年的行业变迁史,何尝不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微观注脚?从“有房住”到“住更好”,从“交易中介”到“好邻·如故”,那些始终与时代同频的企业早已明白:真正的行业潮头,从来不是追逐风口的速度,而是守护价值的温度。
当暖黄色的门店灯箱继续照亮城市街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千万个家庭关于“家”的美好想象,正被一群“好邻居”用真诚持续书写的模样。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