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少鹏 覃秘
“在电池行业的前半部分,我们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在电池行业的后半段,我们如何引领市场需求,如何与行业一起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6月9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玉群在四川宜宾举行的2023年世界电力电池会议上再次成为话题领导者。
在政策、市场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导者,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到设备支持的全球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电池行业也面临着重复投资、原材料供应、低碳制造、回收等问题和挑战。
“坚持开放、合作、双赢的原则,与相关方共同推进电力电池创新,共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绿色发展水平,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副部长辛国斌的讲话不仅是一个声明,也是一个方向和答案。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载量达到294.6GWh,同比增长90.7%,占全球总销量的56.9%。据市场机构统计,2022年,中国锂盐占全球出货量的70%,中国正极材料占全球出货量的70%,中国负极材料占全球出货量的90%以上。在2022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
曾玉群认为,电力电池行业已经从“是否”发展到“好”的新阶段。对于企业来说,从生产电力电池的基本能力到更负责任、更高质量、更创新的生产和服务;从满足电动汽车使用的基本需求到体验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曾玉群表示,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除了PPB级产品的质量保证外,我们的第八代超级智能生产线PSL还大大提高了效率,人员数量下降了70%,速度上升了300%。”曾玉群说。
中国科技协会主席万刚建议加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研发。科学判断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重视新材料和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系统电池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系统解决关键材料、新系统电池系统集成等工程技术问题,促进产业化应用和示范运行,开展市场和技术评价,为大规模产业化提供先行经验。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还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做好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速充电和长寿命需求的核心和关键。
辛国斌认为,大力支持产业协同创新,发挥领先企业和各种创新平台,支持上下游联合创新、系统布局资源开采精炼、新材料系统、电池系统管理技术研发,加快新一代电池突破,同时提高大规模智能柔性制造水平和检测验证能力,继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性能。
坚持电力电池高水平开放合作
许多代表提到,随着全球降碳减排进入关键时期,将对电力电池行业的交付效率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电力生产的电池是真正的清洁能源电池。
“进一步凝聚电力电池发展的国际共识,加强全球协调和国际布局,加强国际政策体系对接和标准法规协调,共同探索电力电池低碳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碳排放会计方法和技术数据的交换、认可和共享。万刚建议,坚持高水平的电力电池开放合作,加强下一代电力电池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和回收的全球合作,共同促进电力电池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苗伟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协调,引导行业上下游建立适合国情的电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提前与国际社会联系,统一标准,实现相互认可,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链更好地“走出去”。
苗伟表示,加快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电池碳足迹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这是国内电池企业“全球化”的实际需求。欧盟已经发布了电池法规,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不能在欧盟销售,如果2027年后电池碳足迹不能满足阈值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电力电池的强国,中国有责任实现低碳电池的发展,打破新能源汽车是否绿色环保的问题,引领全球电力电池产业的转型,巩固产业竞争优势也是必由之路。
“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是全人类的共识,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的责任。”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努力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共同促进能源供应、材料供应、制造、回收和拆卸的低碳化。
“在宁德时代,零碳是责任、能力和机遇。“据曾玉群介绍,宁德时代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大量工业4.0工具系统降碳。去年,该行业启动了第一个锂电池供应链审计工具 ——CREDIT 价值链可持续透明度审计计划,帮助产业链上的企业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年4月,宁德时代公布了零碳战略:2025年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价值链碳中和。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3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