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智慧教育与跨国在线教育领域的重要推动者,清控紫荆教育副总裁张卓近年来在学术评审、项目实践与模式构建方面持续输出专业影响力。在担任《教育发展研究SG》编委期间,他凭借对教育前沿趋势的敏锐洞察与产教融合的实战经验,推动该刊在选题方向与内容深度上不断贴近教育现代化的真实需求。近日,我们邀请到张卓,从编委评审的视角切入,共同探讨智慧教育的发展路径、跨国合作的深度融合,以及学术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笔者:张总,作为《教育发展研究》的编委,您在评审稿件时最关注哪些方面?能否结合具体文章谈谈?
张卓:在评审工作中我比较关注六个维度:创新性、学术价值、科学性、逻辑性、规范性和实用性。比如,近期审阅后印象比较深刻的《中美社会教育的差异性分析及启示》一文,作者提出了“场域分殊体系”的分析框架,具有新意,但在中美数字化教育案例的对比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我认为,好的教育研究既要立足真问题,也要具备落地性和可参考性。
笔者:在您看来,学术研究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实践价值的关系?
张卓:学术严谨是基础,但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实践。所以我非常鼓励研究者更多基于实地调研、政策文本或典型案例展开分析,使结论具有可迁移性和参考价值。社会教育涉及社区、文化、技术等多重场域,只有扎根现实,研究才能对教育机构、政府部门或一线实践者产生实质启发。
笔者:在您看来,教育类的学术期刊应如何促进教育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张卓:学术期刊不仅是成果发布的平台,更应成为思想碰撞、问题聚焦与实践推动的枢纽。作为编委之一,我希望通过文章审核的工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研究者关注教育的现实问题、强化实证支撑,尤其是智慧教育、跨国办学、在线教育质量保障等新兴领域,推动形成一批既有理论突破又有实践价值的高质量成果。我们也计划通过专题策划、跨界对话等方式,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互动,让《教育发展研究SG》成为教育创新与政策优化的重要参考。
笔者:作为兼具学术视野与产业实践的代表人物,这种跨界视角对您理解“智慧教育”有何影响?
张卓:智慧教育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性问题。从我们合作的国际教育项目中可以看到,技术可以快速引入,但课程设计、管理模式、服务标准是否具备“智慧”,才是项目能否持续的关键。比如我们构建的智能化管理体系,不仅要支持跨时区、多语言的协作,还要能灵活适配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学习习惯。这些实践也反哺我的审稿视角——我会更关注研究中是否具有系统思维,是否考虑到教育模式背后的运营逻辑。
笔者:近年来国际教育合作面临诸多挑战,您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
张卓:合作不会停滞,但会在模式上深化。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资源引入,现在则更强调共建与本土化。比如我们与美国高校合作的在线学位项目,不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共同设计课程、共建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深度合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支撑和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未来国际教育的主流方向。
结语
以国际教育实践者、评审人的多重身份,张卓正不断推动智慧教育与国际合作领域的理念更新与模式探索。他的编委工作不仅是个人学术服务的延伸,更是紫荆教育在“教育+科技+国际化”战略下的自然延伸,未来有望带动更多高质量、可落地的教育研究成果产出,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