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陇桂雨,秋色渐浓。杭州最美的赏桂季节即将到来,而今年满觉陇将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梅见青梅酒“桂香满陇,身已入画”城市艺术展。这场秋日雅事,将于10月1日的满觉陇开始,在满觉陇的金桂深处悄然绽放。在这场以百年桂树为天然展馆的户外展览中,三十余幅以桂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将走出殿堂,隐于桂花树下,以一步一景之趣,融入杭城的秋日日常。
一座将美学写入基因的城市
从南宋临安城的十里荷花,到明代西湖十景定名;从苏堤春晓的晨光,到平湖秋月的夜色,这座城市的审美起点,自古便刻在骨子里。在杭州,美从来不是殿堂里的供奉,而是流淌在街巷阡陌间的日常——是龙井茶农采撷时指尖的弧度,是西泠印社石阶上的斑驳青苔,更是秋风乍起时,满觉陇那场如期而至的桂花雨。
满觉陇,这个诗意盎然的名字,源自五代吴越时期所建的满觉院,意为“圆满的觉悟”。自明代起,这里便是杭城桂花最盛之地,如今沿途山道边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成就了“满陇桂雨”这一独特景观。
与其他赏桂地不同,满觉陇的独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质感。这里不仅是赏花之处,更是一处承载着时光记忆的文化场域。一句山寺月中寻桂子,千百年来就让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让桂香与墨香在此交融,形成了杭州人秋日里不可或缺的生活仪式。
桂香入画的千年风雅
此次梅见青梅酒在满觉陇策划的艺术展,将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满陇桂雨”凉亭周边,众多艺术名家以桂为主题的作品将隐于桂花树下,与自然相映成趣。
展览中,游客将能欣赏到海派四杰之一吴昌硕的《桂花图》,其以金石笔法入画,枝干如铁,桂花似金,在刚柔对比中展现生命力度;清代画家蒋廷锡的《桂花轴》则延续宫廷院体画风,工整细致中见文人气韵;而其子蒋溥的《桂花双兔图》则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更多了几分生动意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邀请了当代艺术家的全新创作。齐派传人陈鹏翔的《桂花》以东方美学的含蓄与格调为基点,延续“红花墨叶”与“没骨画法”之传统,以“笔墨与意象的再造”展现东方美学与当代语境的对话;国家一级美术师郭舒作品《秋枝金英沐天青》,墨叶如磐,承托满树金黄花簇,似佛前灯盏,见的是花中禅韵,更是心内菩提,于笔墨氤氲里,悟得一花一世界的静定与安然。
梅见作为国内青梅酒头部品牌,选择在满觉陇举办艺术展别有深意。青梅和桂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符号,它们在诗词、绘画中经常出现。青梅酸甜,桂花馥郁,这两种风味的融合如君子之交般,仿佛一场诗中的唱和、画里的呼应,彼此提点,余韵悠长。而在杭州人的生活中,青梅与桂花都是不可或缺的时令风物。
春制梅酱,秋酿桂酒——这不仅是杭州人顺应天时的生活智慧,更是这座城市独特的美学实践。青梅的酸甜与桂花的馥郁,恰如杭州气质的两种面向:既有西湖的温婉,又有钱塘的奔放。金桂梅见基于对中国传统风味的理解,以手工单一高粱基酒为酒底,甄选北纬23度一年盛花期20天的桂林老树金桂,让金桂、青梅和酒体巧妙融合,一口喝到百朵桂花香。而梅见所推崇的原果原酿浸泡工艺,则在传承中更见匠心——精选原果入传统陶坛陈酿足年,微氧缓萃,更添梅香,成为了新时代家宴的首选,让传统与现代在餐桌上完美交融。
这种融合在地文化的理念,也体现在展览的互动设计中。游客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时在创作:当人们在桂花树下驻足,桂雨点点飘落,而光影在画作上流转时,这一刻,另一种艺术就发生了。
艺术不在殿堂,艺术融于日常
本次艺术展在自然景观中融合艺术元素,将为传统赏桂活动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打破传统展览空间局限的同时让艺术回归自然。
这与杭州的美学气质深度契合——好的艺术,应该如同桂香般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
在满觉陇,艺术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盒子,而是回归自然,在花树下、在青石路旁、在每一个驻足欣赏的瞬间,与人们不期而遇。
这也是梅见艺术主张所追求的:美与艺术,并非遥远的奢侈品,它可以是中秋家宴时佐餐的一杯青梅酒、朋友相聚时的一场谈天,或是一次沉浸于桂雨中的独处时光。当人们在满陇桂雨中与艺术对话,自会发现:以审美的、真诚的态度经营每一个当下,生活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人人都是生活艺术家。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大众商报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ousu_ts@sina.com。
举报邮箱: Jubao@dzmg.cn 投稿邮箱:Tougao@dzmg.cn
未经授权禁止建立镜像,违者将依去追究法律责任
大众商报(大众商业报告)并非新闻媒体,不提供任何新闻采编等相关服务
Copyright ©2012-2025 dzmg.cn.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3001087号-2